(视觉中国)
■蔡一帆
人们常说,最深刻的记忆总与味觉相连。对我而言,泉州的味道便像极了咸金桔,苦涩中带着咸香,回味却是丝丝甘甜……
来泉州旅游前,我正巧患了流感。嗓子又痛又痒,刚回到民宿想讨杯水喝,却先咳嗽起来。老板递来一个小碟,“喉咙不舒服?喝点温水,含颗咸金桔试试?”我顿觉物换星移,仿佛并非身在泉州民宿,而在北京的狭小合租房里。
那年我刚换工作,与一位泉州姑娘成了室友。她说话轻声细语,一口温婉的普通话。搬进去第一晚,我请她吃火锅。席间她尝了几口红锅,便不停喝水。我好奇她是哪里人,她抿了口冰水说是泉州人。当时的我对泉州一无所知,只觉得那必是个饮食清淡之地,与我的川味喜好截然不同。
由于年末项目加班,我开始晚归。北京寒冬的冷风无情地给我带来了一场重感冒。喉咙干痛,咳嗽不止,组长催我赶紧回家休息。那几日,除了药,我什么都吃不下,只能虚弱地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。
这时,我听见门外传来敲门声,室友用那口温柔的腔调问:“你还好吗?”
出于礼貌,我开了门。她主动提出她家乡有一种蜜饯,吃了之后对嗓子不舒服有奇效。说罢,便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塑料小罐子,上面写着:泉州特产——咸金桔。
那颗咸金桔静静躺在我手心,表面干瘪皱缩,呈现出深褐色的光泽。
婉拒不过她的好意,我吃了一颗。神奇的味道在舌尖绽放:先是咸中带苦,混合着淡淡药香,随后竟泛起微微甘甜。几种味道交织,不仅缓解了不适,还让我想再尝一颗。
“既然这样,今天你也别点那些川菜了。我家里刚寄来一些煲汤的料,你跟我一起吃点清淡的。”在她的建议下,我一个四川人乖乖喝了好多碗地道的闽南汤水,内心只觉得鲜美异常,再也不复之前那种认为它过于寡淡的成见。
她给我讲了很多家乡的故事:泉州的饮食文化,繁华的港口,热闹的街巷,夕阳下的双塔,汇聚中外信仰的神像……
后来我们各自搬离,渐渐失去联系。但我却喜欢上了咸金桔的口味,迷恋起它在口中慢慢融化的感觉。慢慢地,泉州在我心里不再只是一个陌生地名,而是如那个泉州姑娘与她带给我的咸金桔一般,温柔而包容。
如今,我终有机会来到泉州。站在民宿的天台上,夕阳西下,开元寺的双塔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庄严。我拿起一颗咸金桔,放入口中,熟悉的味道再次在舌尖绽放——先咸后苦,终得一丝回甘。我忽然明白,那位泉州姑娘给我的不仅是一罐咸金桔,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——不争不抢,内敛温和——恰似泉州。
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