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视觉中国)
■陈德进
当一树桃红尽、桃果肥之际,闽南人家也就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摇桃季。桃有脆桃、甜桃、水蜜桃之数,但刻在闽南人家骨子里的桃香印记,必定是春满芳菲后,制作一份摇桃,所摇出来的悠悠仙气。
制作尝鲜的摇桃,所选桃果,自然是桃果家族的早熟品种。那些桃果沐过春风、栉过春雨,在还没有烂熟之际,就必须给采摘下来。这样一个个果体往往显硬一点、显苦一些。但是,只要经闽南人家惯用的摇曳法则,势必让那些桃果释放出柔柔的桃香风韵来。
摇桃可谓是个见功夫的活儿。首先,要把过水洗净的桃果,放入稍大一点的盆子,撒入一把粗盐,再拎好盆沿,左三圈右三圈地反复运作上几个来回,叫醒沉睡的果体。然后,停下来戴上手套,手指运力逐一“盘”果,待粗犷的盐粒,充分砺去桃身绒毛,又使果体表层轻微受创,再冲掉盐粒、沥干,让桃身洗却三千烦恼、落得一身清净。
这还不算最后完工。还得将桃果装盆,撒上些许梅粉或话梅粒,或再加上些许柠檬、甘草,轻轻摇个均匀。这样,一份美味的摇桃果,算是功遂桃成,即可大快朵颐。当然,若能够忍住一时馋意,将之置入冰箱一夜,吃起来势必更加Q弹爽脆、酸甜入味,脑海里势必浮现朵朵桃花相映红的美好仙景。
事实上,在半城烟火半城仙的闽南地带,那些居山近海人家不仅喜欢把经春的桃子拿来摇着吃,也喜欢一个个的摇桃本身,所摇来的一份份在天贵为仙、在地增福寿的美好意蕴。
很多闽南人家愿意相信,桃跟其他水果不一样,要不然,庞大的水果家族中,怎么就只有桃子冠之以仙的名号?过去,在闽南山乡,大家能将古书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载“玉桃,服之长生不死”这一句老话,讲得津津有味;也会将《西游记》当中,王母娘娘让七仙女管理蟠桃园,准备置办蟠桃宴,却让孙猴子搅了局的情节,传得家喻户晓。
现在,一些闽南人家还习惯在大厝厅堂的墙面上,常年挂着寿星图,让图中那位须眉皆长皆白的老寿星,每天站在不老松跟前,微笑着捧上大大的仙桃。若是有长者做寿,家家必做各种粿类食物,并用阴刻着仙桃及“福、寿”字样的粿印,给圆的、扁的粿食块,印出春意盎然的祝福感来。
春味还不深、时节还未到,一旦家中娃儿开始馋摇桃,会有爱唱歌的老阿嬷,吟唱童谣:拍铁哥,引铜锣,陈三哥,四婶婆。揭交椅,挽仙桃……
而当一家人围聚一起吃摇桃时,常有老阿嬷叨念着桃三李四的说辞。讲的是,过去桃树得种上三载,才能有所收获,而李子得四年。也是在谆谆教诲,仙桃好吃树难栽,凡事不可操之过急。也有老阿嬷惦记着桃肥李瘦的古语。是在用心告诫,多吃桃子让人长肉让人肥,多吃李子使人湿热使人瘦。
桃香年年摇,福运时时到。现在,闽南人家更愿意相信,能够掐准了节点,品上一枚仙气十足的摇桃,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奖赏和祝福,就是最为值得反复回味的记忆底片。
0 条评论